油條,臺灣話「油炸粿」,也有人稱作「油炸鬼」。


唐代劉禹錫有一首〈寒具詩〉:

「牽手搓來玉數尋,碧油煎出嫩黃深;夜來春睡無輕重,壓扁佳人纏臂金。」您瞧瞧這首唐詩中的「碧油煎出嫩黃深」,

生油條經過油炸,便膨脹成又黃、又香、又膨鬆的熟油條,炸油條的意境描繪生動!



化學反應

製作油條的配料:麵粉一公斤,調入水半公斤,明礬 30 公克,碳酸鈉(NaCO3)16 公克,食鹽 30 公克。
從這些配料裡,真正使油條發胖膨脹的化學物質,主要是「碳酸鈉」(俗稱「蘇打」)。

因為碳酸鈉會和麵團中的水發生化學反應,生成碳酸氫鈉(NaHCO3)及氫氧化鈉(NaOH),並且可以達到「可逆平衡」。接著,碳酸氫鈉被加熱後,會產生碳酸鈉、水和二氧化碳。

正是這些二氧化碳氣體,使麵團裡形成許多微小氣室,當炸油條時,氣體受熱膨脹,立即使油條迅速發胖脹大。

這時,所生成的碳酸鈉又繼續與水產生碳酸氫鈉和氫氧化鈉。就這樣化學反應不斷循環發生,直到油條裡的碳酸鈉消耗殆盡為止。

從上述的反應:
在油條裡豈不是留下不少氫氧化鈉嗎?氫氧化鈉是屬於強鹼的一種,

當油條裡出現游離的氫氧化鈉時,立即與原先配料裡的明礬( Al2(SO4)3‧K2SO4‧24H2O)產生了複分解反應。

所加入的明礬可以中和鹼性的氫氧化鈉,複分解反應的結果是消除了大部分的氫氧化鈉,產生了含酸鹼兩性的氫氧化鋁(Al(OH)3),並剩下硫酸鈉(Na2SO4)和硫酸鉀(K2SO4),

這二者都是中性鹽。其中,氫氧化鋁呈膠體狀態,能包裹二氧化碳使麵團更具伸縮性。

從反應動力學的角度來看,加入明礬的另一目的,由於它會和氫氧化鈉作用而有助於生成碳酸氫鈉,增加二氧化碳的生成量。



當然,油條的膨脹率會這麼大,除與產生龐大體積的二氧化碳有關,還和油條的製作過程有相當大的關聯性。

也就是說,在按比例調配好油條原料後,接著揉成麵包糰,先切成約厚 1 公分、長 10 公分、寬 2 公分左右的帶狀物,

然後在帶狀物表面抹上乾麵粉,再把每兩條帶狀物上下疊好,

用細木條在中間壓一下,使得兩條合而為一束,接著一邊扭轉,一邊抓住兩邊拉長,放入熱油鍋去炸。

就這樣,在整個油炸過程中,兩根油條合併的地方會比較軟,使得不斷產生的二氧化碳有了充分的膨脹空間,因此油條可以炸得又鬆又脆。

若是把單根生油條直接投入熱油鍋,會發現所炸的油條又瘦又硬,乾扁扁像四季豆一樣。

這是因為當單根生油條在進入熱油時,雖然會因生成二氧化碳而引起膨脹作用,
但在這同時,它所有的表面都被熱油給炸熟了,很快地結成了一層硬殼,限制了油條的充分膨脹。

因此,在吃油條時,一定是兩根連在一起,而非只有單根油條。



油條與健康

在炸油條的化學過程中會生成氫氧化鋁,事實上,就西藥而言,氫氧化鋁是胃藥的主要成分。

因為它能中和過多的胃酸,具有保護胃壁黏膜的功效。因此有的中醫處方會提到:油條對胃酸有抑制作用,並且對某些胃病有一定的療效。








節錄自 http://0rz.tw/iD0JA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oav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